探索“1345”工作法 谱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分类:阿坝新闻 阿坝新闻网

九寨沟9月28日讯(杨甜 苏雷 李旭 )近年来,九寨沟县紧扣全州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工作目标,结合九寨沟县“两地一典范、美丽新九寨”总体战略,依托灾后恢复重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大历史发展机遇,积极创新“1345”工作法,全力推动九寨沟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呈现出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

突出“一目标”引领,着力提升创建高度。坚持把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作为总目标和总牵引,高质量、多层次、全方位强力推进创建工作。一是高站位认识。深刻认识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重大意义,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为“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发挥把方向、定大事、促落实的全面领导作用。同时,把创建工作作为各乡镇、各部门的“一把手”工程推进,促进形成一级包一级、层层抓创建、整体齐推进的良好局面。二是高起点谋划。县委书记牵头成立考察学习和调查研究专项组,在比学借鉴、摸底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九寨沟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实施方案》等系列指导性文件,明确“一年强基础、三年创示范、五年再提升”的总体思路。先后在20余次常委会、中心组学习会上专题研究部署创建工作重大事项,召开30余次领导小组会议、专项推进会议安排部署创建工作。三是高标准推动。大力推进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七进活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模式,打造“9个一”宣传平台,创新开展“博士+乡音”联动、“百日千场·一周一主题”宣讲等活动1070余场次,受众人数达6.4万余人次,切实提升群众对创建活动的感知度、认可度。印发各类宣传资料3万余份,制作户外广告50余幅,编制《让民族团结之花开遍九寨大地》,干群10万余人参与教育活动。强化阵地建设,率先在四川民族地区县级层面制定《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成立首个“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高标准打造“雲丹桑吧”统战阵地,唱响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主旋律。

贯穿“三家园”共建,着力提升创建效度。紧紧聚焦省委和州委重大决策部署,找准谋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中心大局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切实把“三家园”建设贯穿创建工作始终。一是同心建好各族群众共有的“生态美丽”家园。紧扣“全域旅游·生态九寨”目标,围绕做好“生态保护修复、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发展”三篇文章,将绿色基因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专门成立生态文明审查组,对重点项目全覆盖开展空间规划审查、生态文明审查。在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率先启动污水处理、垃圾清运、厕所革命、路灯工程、庭院经济“五大工程”,推行“以电代柴”,成立阿坝州生态文明干部学院九寨沟分院,努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新样板。2017年,九寨沟县被评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二是同心建好各族群众共有的“和谐幸福”家园。坚持以“全域法治·和谐九寨”建设为统揽,深入推进依法治理,扎实开展“七五”普法、“法律政策八进”,县委常委会带头会前学法32次,示范带动全县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扎实推进综治中心、天网、雪亮工程“三位一体”综治体系建设,实现“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全覆盖,“一核三治”的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化解、交通违法整治、社会治安整治,建立全州首个“乡贤调解室”,排查化解矛盾纠纷837件,侦破刑事案件45起,查处治安案件196起。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掉2个恶势力犯罪团伙、抓获团伙成员18人。三是同心建好各族群众共有的“富裕小康”家园。牢牢把握“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以“全域奔康·幸福九寨”为抓手,全力推进高质量脱贫摘帽,完成48个贫困村退出、1588户5611名贫困人口脱贫任务,贫困发生率由12%降至0.15%,省级评估验收取得阶段性胜利。聚焦乡村五大振兴,加快编制《乡村振兴战略“1+1+6”规划》,打造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一批种养基地、乡村旅游示范点,成功申报国家级农业标准化创建示范县、国家级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县和省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围绕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贫困患者医疗费用个人支付占比控制在5%以内,城乡居保覆盖率达99%,努力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2705元、12866元,同比增长8.1%和9.7%,保持各族群众持续增收的良好态势。

     强化“四结合”推进,着力提升创建广度。着眼九寨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现实情况,坚持把“四结合”与创建工作协同推进、多向发力,不断扩面提质、改革创新。一是在与推进“灾后重建”结合中凝聚民族团结的强大合力。面对“8·8”地震、“6.25”“7.10”特大洪涝灾害,九寨沟各族干部群众充分发扬感恩奋进、吃苦耐劳、求真务实的九寨精神,以前所未有的团结、互助、协作战胜了灾难。灾后恢复重建启动以来,我们继续把凝聚干部群众合力、激发各民族活力作为工作重中之重,探索建立“1+5+5”工作体系,积极引导各族干部群众主动重建、支持重建、参与重建,6581名群众有组织的参与重建项目,以九寨沟为主体的111个重建项目全部开工,完工48个,完成投资13.4亿元,用1/3的重建时间完成了近一半的重建任务,跑出了重建“九寨速度”、打造了重建“九寨质量”,各族群众在同心共建新家园的生动实践中,凝聚形成了互亲互助、团结奋进的强大向心力。二是在与开展“两联一进”结合中系牢民族团结的情感纽带。深入推进“全域党建·清风九寨”建设,坚持县级领导带头示范,全县53名县级领导带队深入乡村结对子、听民意、访民情。结合驻村帮扶工作要求,在原有帮扶力量基础上“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开展结对联系服务,140个机关单位全覆盖结对联系130个村(社区),5100余名干部职工结对19000余户农户,结对帮扶覆盖率达100%。依托“百企联百村”活动载体,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联户联情”工作,将社区“大党委”成员107家企业纳入“联户联情”帮扶责任范畴,形成政企共同参与的强大合力。统筹了七支力量开展“联寺联僧”,273名教职人员与县级干部和有关部门干部进行一对一联系结对,真正实现用脚步量民情、用真情问民需、用行动解民忧。三是在与深化“对口帮扶”结合中拓展民族团结的内涵外延。积极争取民盟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工委、政府驻京办、成都大学等省内定点帮扶单位在助学就医、产业发展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与浙江嘉善和平湖共建2个跨省飞地产业园,成都、邛崃分5年投入2500万元实施一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项目,形成县域经济发展新支撑。帮扶地区和单位分批次选派151名干部赴县支援灾后恢复重建、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有效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建立“1+1”“1+N”帮带结对机制,援九干部与329名本土干部开展结对帮带,在传帮教带、共学共事中深化省内与省外、本地与外地、汉区与藏区的交流、理解与认同,实现了更大范畴、更高平台的民族团结,成为全省选调生基层挂职锻炼实践基地。四是在与弘扬“民族文化”结合中筑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民族文化理念,加强本土文化、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融合发展。定期组织开展原生态锅庄舞邀请赛、涂墨狂欢节等活动,抓好㑇舞、南坪曲子、熊猫舞、川西北藏族山歌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打造农耕文化、知青文化展室,建立1个㑇舞传习所、1个南坪曲子传习所。全面开展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创建省级文明单位4个、州级文明单位42个、州级文明村42个,举办“年文化”“九寨春晚”“名家看九寨”等活动,创作《乡里乡亲》《感恩有你》等本土歌曲,出版《九寨祥云》、《血脉》等一系列民族文化产品,凝聚起九寨各族群众团结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

完善“五机制”保障,着力提升创建深度。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坚持把健全完善创建工作体制机制作为总抓手,不断提升创建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一是健全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健全联防联控制度,与松潘、若尔盖县、绵阳市平武县、甘肃省迭部县和文县建立区域联动协作机制,开展共建活动,不断深化边际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区域团结和谐。二是健全完善督导检查制度。将创建工作纳入各乡镇、各部门领导班子考核内容,每季度开展1次全面督查,年底开展集中述职,坚持“一年一命名、两年一复核”滚动验收。三是健全完善激励表彰制度。积极开展“九寨身边好人”等典型选树活动,每年举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表扬大会,累计命名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13个、表彰先进个人10名,成功推荐州级模范集体7个、模范个人14名。四是健全完善经费保障制度。设立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专项经费,纳入年度县级财政预算,确保在每年70万活动经费的基础上,实行浮动递增,不断加大创建工作各项投入。五是健全完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加强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培训各级少数民族干部456人,选派7名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到上级机关挂职锻炼,选派优秀少数民族干部担任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及时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到重要岗位历练。

如今,我县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为抓手,深入开展“孝善和俭美”“促进民族大团结·建设美丽新九寨”主题活动,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九寨大地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上一篇:砥砺奋进踏歌行 阔步迈进新时代
下一篇:九寨沟“补妆”归来 首日迎客2972人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