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县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陈科
时间是最客观的记录者。新中国成立70年来,理县于苦难中破茧成蝶,在应对挑战中抢抓机遇,在开拓创新中攻坚破难,在巩固团结中促进和谐,大踏步走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民族团结的发展新时代。
时间是最伟大的书写者。70年来,理县在风雨中砥砺前行,书写了一段又一段传奇,高质量通过国检验收,实现贫困县摘帽;甜樱桃、大白菜等特色果蔬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法宝,生态农业体系不断健全,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理县以砥砺奋斗的坚强意志、坚不可摧的奋进力量,带领全县各族人民上下一心、携手并进,不断书写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聚力三产联动 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走进宽敞整洁的藏式客厅,让人眼前一亮——六张崭新的藏式茶几整齐摆放,茶几四周靠墙是藏式坐床,屋顶有精美的藏式壁画。
这是理县古尔沟镇丘地村村民黄树清的家。“我们家五口人,以前靠养牦牛、挖药材为生,又累又挣不了多少钱。现在好了,我们村发展乡村旅游,还成立了合作社,收入比以前稳定多了。”黄树清告诉笔者。
丘地村是阿坝州藏羌文化走廊上的精品旅游村寨之一。依托古尔沟温泉和米亚罗红叶,丘地村大力发展民俗乡村旅游,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丘地村是理县发展旅游业助力群众增收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把生态农业作为基础产业,把循环工业作为过渡支撑产业,把全域旅游作为长远支柱产业,以三产带一产、促二产,加快推进农业优质化、工业绿色化和旅游全域化。
新理念引领新发展。数据是最好的佐证,2016年,理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55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597元;2017年,理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46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702元;2018年,理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98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901元。
如今,理县特色水果、畜禽养殖规模稳步扩大,甜樱桃、红富士苹果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顺利通过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验收;清洁能源深度开发,绿色工业发展壮大,循环工业链条不断延伸,一批优势企业逐渐成长;成功创建桃坪羌寨·甘堡藏寨和毕棚沟两个国家4A级景区,荣获四川省旅游强县称号,全域、全时、多元景区蓬勃发展。
三产联动促发展,催生经济增长新引擎。理县各族干部群众正在建设“小康理县”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加快民生建设 提升群众幸福新指数
“以前,理县教育基础设施薄弱,教育教学质量落后,米亚罗地区只有一所小学,不少学生上学要步行两三个小时,离家太远的学生只能住在学校。现在的学生太幸福了,学校那么漂亮,软硬件设施都很齐全,还有免费的营养餐……”谈及理县教育事业发展变迁,该县离退休老干部阿扎拉感慨不已。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近年来,理县抢抓灾后恢复重建硬件设施高速提档新机遇,坚持强管理、提质量、树形象,强化学校管理、德育教育、师德师风建设,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教育事业稳步向前。
2012年,理县在全州率先创建“一村一幼”示范县,学前教育实现全域覆盖;2013年,该县在全州率先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2015年,该县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级评估验收; 2016年,该县被列为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县;2017年,国家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首个“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先行实验区”在理县授牌……成绩的背后,有理县县委、县政府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有帮扶地区和部门的倾情援助,还有全县教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现在学校可好了,设施设备完善,办学条件越来越好。”“交互式白板、多媒体、电子阅览室等这些我们以前听都没听说过。”“党和国家政策这么好,学生上学还有各种政策补助,现在的孩子真幸福。”……说起现在理县教育的发展,当地群众用得最多的词是“幸福”。
朴实的话语是理县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提升的真实反映。在理县,教育事业发展只是民生改善、百姓受惠的一个方面。
——顺利通过国家考核验收,实现贫困县摘帽,累计完成36个贫困村退出,1191户4325名贫困群众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097%;
——加快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程,健全医疗对口帮扶机制,1小时应急医疗救援服务圈基本建成,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成功创建国家二级甲等疾控中心;
——全面落实城乡养老、最低生活保障等惠民政策,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后续生活保障问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不断完善城乡文化服务设施,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
如今,理县人口素质显著提高,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适应广大人民群众需求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人民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正是理县坚持民生至上、建设“幸福理县”的成果。
夯实基础设施 建设美丽生态新家园
“路修好了,我们的李子销路不愁了,卖完李子大家都忙着往农村信用社跑。”这是理县木卡乡列立村村民朱继成经常开的一个玩笑。玩笑的背后,真实地反映了理县基础设施建设给群众带来的实惠。
列立村地处高半山,村民以前靠种玉米、土豆等传统作物为生,2010年人均纯收入2834元。为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朱继成带领大家种植青红脆李。
要想富,先修路。近年来,理县加大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列立村带来了发展新机遇。如今的列立村,路上山、水到田、电入户、通讯网络到家门,村民不再上山下山贩卖水果,只需在家等水果商上门收购,不少人还通过电商拓宽了销售渠道,增加了收入。
截至2018年,理县公路总里程791公里。其中,在建高速公路一条,总里程116公里;国道一条132公里;县、乡道76公里;旅游专用道1条26公里;农村公路80条441公里,实现全县农村公路通达率100%、通畅率100%。
在交通建设迅猛发展的同时,理县坚持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优化城乡规划设计,统筹城乡功能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完善城乡配套设施,加快构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2018年,理县通过强化县城规划建设管理,有序拓展发展空间,实施绿化美化工程,加强生态景观建设等措施,提标改建投运县城打色尔沟、胆扎木沟净水厂;建成72套西区公共租赁住房,开工建设160套新市场干部职工周转宿舍;全面完成县城污水处理厂提升改造;整治城市“六乱”,治理占道经营260处、清查违法建设25户,不断深化县城内涵,持续增强县城的集聚功能和服务能力,致力于将理县建设成为生态自然、宜居宜业、特色鲜明、充满魅力的精品高原县城。
与此同时,理县深入实施幸福美丽家园建设,优化提升“路水田林园”等基础设施,突出传统文化村落保护,大力推进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着力打造民族特色浓郁、环境舒适优美的藏羌民居村落,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推动美丽乡村发展美丽经济,构建“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
答时代之问,启未来之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理县以奋勇争先的决心和闯劲担负起时代赋予的新使命,以走在前列的信心和拼劲迈上幸福、美丽、小康“三个理县”建设的新征程,昂首阔步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