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祖国共成长
分类:阿坝新闻 阿坝日报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从此,在东方大地上开辟了历史新纪元。新中国的建立,不仅改变了每一个中国人及其家庭的命运,也让这一批与新中国同龄的幸运儿,有了与众不同的人生新篇章。新中国成立的七十周年,是风风雨雨的七十周年,这些新中国的同龄人,与祖国一起经历了这七十年的风雨和荣耀,他们对这70年的岁月感触尤深,面对记者的采访,他们自豪地说:“我生于1949年,我与共和国同龄,我与祖国共成长。”

■彭卫琼 杨俊

青春的记忆在心中回荡

人物名片:代坤秀,

女,70岁,

小金县双柏乡嘎斯人。

走在夕阳映照的路上,途径街边,看见有四个人坐在那里晒太阳,一男三女,引起我们注意的是那位年长的阿婆,她在做小孩子的鞋垫,红色的花、蓝色的边,色彩艳丽,搭配在一起非常漂亮。

我们走过去大声地打招呼说:“婆婆你眼睛真好,还绣花啊!”

婆婆抬起头笑呵呵地说:“眼睛还好,给小孙女做鞋垫嘛,鞋子老出汗对娃娃脚不好。”旁边两位阿姨也搭话说,婆婆眼睛好哦,耳朵也好,做起鞋垫也能干。

我们问:“婆婆您今年多大岁数了?有几个孩子?现在是给哪个娃娃带孩子喃?”“我70啦,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现在给小儿子带女儿。”正说着,屋里走出来一个小女孩,笑眯眯的,非常漂亮,应该就是婆婆的孙女了。我赶紧抓拍了一张她们的合影,感觉蛮好,非常自然。

我们问及阿婆的名字,她用手指在膝盖上比划着,我看清楚了坤字的写法,问道:“婆婆,您会写名字,那肯定是读过书吧?”

婆婆说没读过书,20多岁时读了几天夜校。那个时候条件不好,家里又供不起。后来村上办了夜校,才去学习了几个晚上,现在只认得几个简单的字,知道自己的名字咋些。

婆婆说刚嫁到婆家去的时候,公公是队长,婆婆是饲养员。公公婆婆都是大公无私的人,所有事情都考虑队上,不考虑家里。但是自己很高兴参加过青年突击队,那时候年轻,有干劲,哪里有工作、哪里需要他们,队上就通知他们去突击,都是年轻人在一起,很有干劲,也很快乐。回忆起青春岁月婆婆一脸的幸福。

婆婆边说边微笑着,深陷的眼窝、满口没有一颗牙齿,露出的牙梗干净漂亮,可以看得出,年轻时候的婆婆肯定是个大美女,因为她现在依然漂亮,在她脸上,一点也看不出来经历过多少痛苦和磨难。婆婆说,牙齿掉光是因为有一次牙齿痛,公公给自己弄来“小单方”,挖了“磨三转”(一种草药),吃了就糟糕了,牙齿倒是不痛了,可惜掉光了,婆婆的语气里隐约有一点埋怨的意思。

婆婆说,印象最深的是,很多年以前自己有一件“千疤衣”,补了又补,什么花色都有,不喜欢穿也得穿,没办法,因为没有多余的衣服。有一次乡上开诉苦大会,别人还把她的“千疤衣”借去用了一回。娃娃们的衣服也是补了无数个疤,记得大儿子的一条裤子补得最后都穿不上了,一穿上身,由于裤腿上的补疤太厚,一直往下坠,没法穿了都还舍不得扔掉。她说:“现在的娃娃安逸哦,从来没穿过补疤疤衣服,旧一点就不要了。”

“还好我孙女孙子都还算听话,孙子在小金中学读网络班,已经高二了。”婆婆开心地说着。我们知道,在小金读书能上网络班,在他们眼里那可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现在政策这么好,我们啥都不希望,就希望他们好好读书,将来有点出息,哪怕打工也要多读点书才好,以后才不吃亏嘛!”婆婆对孙辈的期望非常明确。

我有个幸福的晚年

人物名片:谢青兰,

女,70岁,

小金县四区潘安乡人。

谢阿婆告诉我们,她家因为孩子太多,父母又有些重男轻女,五岁时就把自己送给了二爸。从小就在二爸家生活,洗衣、做饭成了自己的任务。直到16岁,父母才又把自己接回了家,在家呆了一年,不到17岁就嫁到了邱姓家。嫁到邱家的时候日子也不好过,要伺候两个婆婆,公公是两房,一个大房、一个二房,由于公公去世得早,所以邱家的境况也不太好。合作社时,一家人的工分全靠谢阿婆一个人挣,说到这里,谢阿婆脸上洋溢着自豪的微笑,一点也看不出她对曾经苦难岁月的埋怨。

她说要讲我以前的故事嘛,全都是苦,我都不爱讲。一句话,过去的日子太苦了,因为穷,连自己的孩子都养不活,没了三个,想想都心痛得要命,谢阿婆有些哽咽了。她话锋一转,不过现在政策好了,我们的日子渐渐好过了。谢阿婆掰着手指细数着新中国历届领导人的名字,声音充满了感激。“特别是现在,水泥路都给我们铺到家门口了,我的娃娃些也因为政策好,才出去做了生意。”

“好哦,现在真的太好了!”谢阿婆不停地感慨。

我们很佩服谢阿婆说的话,根本不像一个没读过书的人,如果她年轻时有现在这样好的政策,她一定可以读很多的书,一定会有个不一样的人生。她说,我没读过书,造孽得很哦,那时候女娃娃根本不送去读书,何况我又是送人了的,二爸家还有娃娃,我只有做活路的份。

谢阿婆继续说,家里娃娃多,要供他们读书,所以栽了花椒树,养了鸡和猪,卖了钱就给娃娃些凑学费。谢阿婆说,自己没本事,没读过书,不能让娃娃些也像自己一样没出息:“我没读成书,我就要我的娃娃些都多读点书,只要他们读,我就供!”

谢阿婆说,现在日子好过了,娃娃些把我和老头子接到外头住了六年,我们在犀浦生活了几年,相比一些老年人,我们算幸福的了。这两年年纪大了,我们也要落叶归根才行,不想给孩子们增加太多负担,我的孙子都有出来工作的了,过年还给我和老头子一人寄了一千块。谢阿婆的话语中透露着幸福:“我的女儿们常给我们说,阿妈,阿爸你们年轻时供我们辛苦了,现在该你们享福了,我们六姊妹每人一个月给你们一千,每年每个孩子给你们的都有一万二,想吃啥穿啥买就行了,不用节约。”我说,有这样孝顺的孩子,难怪谢阿婆都不显老,看上去就60多一点点。

“我们还出去旅游了,飞机、船、火车、高铁我都坐过,这辈子也算值得了。台湾、北京、香港、上海、云南……好多地方娃娃们都带我们去耍了。上半辈子吃了好多苦,但晚年我们还是很幸福!感谢国家,感谢这么好的政策,这么好的社会……”谢阿婆不停地赞叹。我们被她的言辞感动着。她始终都那么从容、那么淡定,满脸充满着祥和与幸福感。真是一位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了不起的农村妇女,一位了不起的妈妈。

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人物名片:杨淑清,

男,70岁,

小金县宅垄乡人。

这一天阳光明媚,和谐广场和往日的周末一样热闹。只是因为阳光太强,我们一行到那里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在靠近阴凉的地方,要么坐着要么站着,打牌的、摆龙门阵的、下棋的、斗地主的、带小孩的,大家有说有笑,一幅祥和快乐的景象,不愧为和谐广场。

一个小女孩在广场中间一会走、一会跑,小小的个子,估计就一岁多,那顶粉红色的遮阳帽下泛着高原红的小脸蛋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们尾随她身后,拍了好几张她可爱的笑脸。一会儿,一个大爷过来了,嘴里叫着:“央金别乱跑,小心绊倒……”他就是小女孩的爷爷。

我们走过去和大爷搭话:“这个是您孙女啊?好乖哦!”我生怕她绊倒了,跟在她屁股后面:“她多大了?”大爷说:“哦呀,就是我的孙女,一岁半了。”

祖孙俩是宅垄马尔山上的人,杨大爷因生病,做不了农活,所以在县上租了房子,顺便带孙孙,这也是为孙女以后的教育有所打算,在县城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让孩子好好读书。老人年龄大了,也做不了繁重的田间工作,孩子们也出去打工了,前两年山上栽了李子树和樱桃树,要过几年才开始挂果。

杨大爷家的孩子都没读多少书,五个女儿两个儿子,大儿子读了一段时间的初中,后来他的姐姐们先后出嫁,两位老人都60多岁了,没钱供孩子读书,也就不读了。大爷平静地说:“所以,我的孙儿些无论如何都要读书,文化知识很重要。”

杨大爷的家宅垄马尔是在高山上,那里的马尔锅庄很出名。每到逢年过节,村上的男男女女都会组织起来跳锅庄。这几年他们还跳到大城市去了。“我们小时候鞋子都没得穿,还跳啥子舞哦,想起都有点惨。”大爷低语着:“改革开放后日子就慢慢好起来了,路也修了,电也有了,水也净了,啥子都比以前好了,国家政策就是好!”

“现在,公路都修到家门口,水电也方便了。比以前好太多了。所以,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教育培养孙子辈了,因为有文化、有知识才是改变山里人命运的唯一机会。”说到现在的生活,老人一脸的欣慰。

这些与共和国同龄的老人们出生时,他们和整个国家一起迎接初升的太阳;成长中,他们经历着祖国发展历程中的风风雨雨;如今,他们感受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建设成就。他们与祖国荣辱与共,一生坚定爱国信念;他们的生活历经甘苦,把汗水、泪水洒入史册;他们用自己的故事,书写着祖国成长壮大的点点滴滴,他们的故事,就是新中国的故事!



上一篇:彭清华主持召开省委深改委第四次会议,审议了这些重要改革方案
下一篇:中共阿坝州纪委 阿坝州监察委员会 公开曝光5起扶贫领域违纪违规典型案例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