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原县龙日乡壤噶夺玛村脱贫攻坚小记
■董成勇 记者 黎秀萍 邹阳
“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增强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意识,弘扬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很有意义。
红原县龙日乡壤噶夺玛村作为全县13个贫困村之一,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有58户、265人,贫困发生率达到23%。通过几年的努力,如今贫困群众已全部脱贫,并且在整个脱贫攻坚工作中,村里的非贫困户和先脱贫的群众带领周围贫困群众脱贫的案例比比皆是,为该村脱贫攻坚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
集体经济见成效
牧民增收有渠道
壤噶夺玛村是纯牧区行政村,畜牧业是当地牧民群众的主要生产方式,畜牧产品销售是牧民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牛奶销售是牧民群众日常收入的重要渠道。
长期以来,由于鲜奶保质期较短、道路交通不便、牧民销售精力有限等原因,当地牧民群众经常出现鲜奶滞销情况。为解决这一难题,帮助壤噶夺玛村早日实现脱贫摘帽,在村里经营百货且有一定积蓄的牧民桑都,发动其他经济条件较好的14户牧民在村里成立了“壤夺牦牛产品销售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之初,政府扶持的75万元资金远远不够,桑都便自筹资金150万元,用于修建厂房、购买机具等。随之,壤噶夺玛村的酸奶加工产业便红红火火地开展了起来,全村鲜奶销售难问题得到了解决。
为带动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增收,合作社商议以高于市场价一斤0.5元的价格收购贫困户的鲜奶,仅鲜奶销售一项就带动当地贫困户每年人均增收1000余元。同时,合作社为2名贫困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人均工资每年达到2万余元。在辐射带动下,相邻的格玛村群众收益也不断增加,为全乡群众共同致富拓展了新途径。
“只有大家富了,才是真正的全民小康。”致富带头人桑都先后被红原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农村科普带头人”“优秀共产党员”。
脱贫致富靠带头
强化示范添活力
壤噶夺玛村在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结合村情实际,努力把“输血”与“造血”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培养致富带头人,大力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嘉央甲措是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兰州市打工期间掌握了一些牛毛加工技术,回家后他依托国家扶贫政策筹集了一笔资金,并与2名返乡大学生合伙开办了“羊挪牦牛绒开发销售有限公司”。
“去年依靠公司收入了6万元,总算是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嘉央甲措的公司不仅让自己成功脱贫,也让当地牧民在家门口就实现牛绒销售。“公司将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以‘公司+农户’的形式解决贫困户就业难问题。”嘉央甲措对公司未来发展信心满怀。
在壤噶夺玛村,像嘉央甲措一样的致富带头人并不在少数。建档立卡贫困户桑白是党员、退伍军人,他积极践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利用在部队掌握的摩托车维修技术,依托扶贫专项资金和金融信用贷款在自家门前开起了摩托车维修店,年收入达2万元,并培养学徒4人,带动村上其他群众开办摩托车维修店2户。
与此同时,壤噶夺玛村还有村民开办了藏装缝纫店、唐卡画室等,一大批致富带头人在脱贫攻坚中不断产生“头雁效应”,达到了“孵化”一批企业、带富一批群众的效果。因在金融扶贫工作中取得的显著成效,该村被红原县农村信用联社评为了全县唯一的“信用村”。
爱心基金暖人心
雪中送炭见真情
哈青是壤噶夺玛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共5口人,3个孩子一人在读大学、两人在读中学。哈青本人因患神经性疾病,丧失劳动力致贫,治病医药费正常报销后,还欠账6万余元。村“两委”了解这一情况后,积极商议解决办法,最终通过龙日乡党委政府发动全乡干部群众捐款4万余元,帮助其渡过难关。因灾、因病等致贫原因在壤噶夺玛村十分常见,为建立特殊帮扶长效机制,村“两委”积极动员全村非贫困户筹集爱心资金,并汇入乡政府建立的“爱·龙日基金”。
如今,该基金已有15万余元爱心捐款,主要用于特殊困难群众生活救助、教育资助、生产扶持等。截至目前,龙日乡政府已通过“爱·龙日基金”向壤噶夺玛村13名困难群众共计发放了2.75万元特殊帮扶资金。无私援助不仅解决了困难群众的实际困难,更继承和发扬了先富带后富的精神,树立了文明新风,推动了民族团结进步。壤噶夺玛村被评为全州“四好村”,村党支部被县委评为“优秀基层党组织”。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壤噶夺玛村的全体村民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话的内涵。当下,红原县正处于脱贫“摘帽”的关键时期,壤噶夺玛村民正以饱满的热情,为全县脱贫攻坚贡献着“壤夺力量”,向着全面小康、过上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