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10月27日电 10月底,海拔2500多米的四川凉山州布拖县博作村,不时飘来一阵小雨,让人提前感到了冬天的寒意。但博作村幼儿园里充满欢声笑语,两个班70多名彝族娃娃跟着老师又唱又跳。
幼儿园大班6岁的莫什老七皮肤黝黑,胆子大、不认生,见到记者就大声叫“叔叔好”。他用带有彝语口音的普通话告诉记者,入园前自己没有别的地方去,只能待在家里,由于父母在外务工,有时连一顿热饭都吃不上。如今,让他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每天到幼儿园跟老师学儿歌,和小伙伴一起捉迷藏、一起吃饭。
博作村驻村第一书记罗洪介绍,作为帮扶单位,国家能源集团四川能源公司投入200余万元,建了博作村幼儿园和一个幼儿教学点。去年9月,博作村幼儿园迎来第一批新生,结束了这个村没有幼教的历史。
听说家乡建了幼儿园,从博作村走出去的且沙也拉主动要求从布拖县调回村里任教,为家乡幼教事业做贡献。“我们小时候根本没有上过幼儿园,上小学前什么都没学过,连普通话都不会说,真羡慕现在孩子的优越条件。”
为改变当地极为薄弱的教育基础,凉山州于2015年10月启动“一村一幼”计划,在尚未覆盖学前教育资源的行政村和人口较多、居住集中的自然村设立幼儿园和幼教点。这成为当地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举措。
今年9月,凉山州普格县荞窝镇施加村幼教点建成开学。上课时,记者走近这个幼教点,耳边传来“我是中国娃,爱说普通话”的琅琅读书声。宽敞明亮的课堂、幼儿专用桌椅、黑板、电视,校园里的组合滑梯、干净的洗手池和厕所,特别是教室墙上画满的卡通娃娃,挂在天花板上的千纸鹤和风车,让这里充满了童趣。
“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教彝族娃娃说普通话,培养他们勤洗手、洗脸,爱干净的好习惯。这样孩子回家也能很好地影响家长。”施加村幼教点教师吉里莫乌只说。
“最重要的成效是普通话教育,如果不在幼教阶段完成,将大大影响很多彝族娃娃之后的学习。”布拖县挂职副县长杨建说,长久以来,由于交通落后,生活闭塞,很多彝族群众不会说普通话,也听不懂,这成为阻碍当地脱贫攻坚进程的一大难题。为此,国家能源集团在普格县和布拖县重点建设教育基础设施,截至目前,已在这两个县援建幼儿园和幼教点7个,总投入1100万元。
目前,施加村幼教点设置大、中、小三个班,有学生143名。“为解决部分娃娃上学太远的问题,我们还协调33名娃娃住进了施加村小学宿舍。”吉里莫乌只说。(新华社 记者 高健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