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改永远在路上
分类:玉树新闻 青海日报

  

初心不改永远在路上

  记者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白扎林场投喂小石羊。

  (记者董 慧)

  2017年4月伊始,我作为青海日报首批赴玉树藏族自治州参加实训的记者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深入采访。

  依稀记得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结古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白玛永措带着血压仪从楼里走出来:“又到了测量血压的时候,我们要去给A区的才巴老人上门测量血压”。

  才巴家的大门上贴着一张红色的牌子“结古街道公共卫生服务户A区0026”, 96岁的才巴正在露天阳台上晒着太阳,看到她的“家庭医生”来了高兴地说:“你们又来给我测量血压了,现在真是方便,我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自己拄着拐杖等孩子们带我去检查了,在家里就能享受到你们的上门服务,真好啊。”

  新闻采访越深入基层越真实,越贴近人心越出彩。脚下沾有更多泥土,心中就能沉淀更真感情,只有到一线才能抓到最鲜活的“鱼”。也更因为深入的采访,才让我们知道基层医务工作者不仅仅是医生、护士,更是居民的知己、签约家庭中的一员,越来越多的“家庭医生”走进玉树的千家万户……

  有温度的新闻能感染人,采写“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需要记者与时代“同频共振”,更深入践行“走转改”。

  这一年我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白扎林场认识一个人,他叫桑周才仁,39岁,是白扎林场的护林员,见到他时,他正在给已经跟他“生活”了11个月的小石羊喂食物。守护了九年林场的他对这片林场已经有了无法割舍的感情,每隔两天他都会跟另一名护林员早上七时准时出发骑着摩托车去巡山,看看有没有乱砍滥伐,有没有给动物设捕猎陷阱的,再把山上的垃圾捡回来,这都是他每次巡山周而复始的工作。桑周才仁告诉我,自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以来,高山草原牧区生态环境比以前好转了许多,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的情况也明显减少,保护物种范围不断扩大,雪豹、狼、猞猁、豹子、藏狐都是这里的珍稀野生动物。

  望着眼前的茫茫林场,他说:“在这里老一辈的环保思想深深影响着我们,山不能挖、水不能脏、树不能砍。我没有大的能力去保护全部的生态环境,但是能保护好自己的家乡,守望着家门口的这片山林,也是我能为家乡的绿水青山做一点事情,尽一份责任。”聊到这里,桑周才仁有些激动,他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扎根高原,保护着自己脚下这片土地的生态环境。

  在一次次深入基层的采访中,在一遍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宣传工作重要论述,我才明白只有自觉践行“四力”,守初心、悟初心、践初心,做一名有温度有深度的记者,才能写出好作品,写出好文章。

  2016年我随青藏兵站部某汽车团走了一趟青藏线,汽车团一路上要途经昆仑山口、沱沱河、安多、那曲,翻越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历时5天,最终达到拉萨。每到一个兵站点,爱车如命的士兵们丝毫没有懈怠,按照惯例擦拭、检查着车辆。正在排查车辆故障的老兵岳国峰看到记者们走过来,衣着单薄的他连忙停下手中的工作,拿起一件棉大衣就要给我们披上。他说:“青藏线上的路况非常复杂,天气也是一天能过四季。我们这些当兵的爬冰卧雪已经习惯了。”

  巍巍天路,车轮滚滚。斗严寒、抗缺氧,风雪兼程,挡不住汽车兵前进的步伐。半个多世纪以来,无数像岳国峰一样的老兵奔赴在青藏线上,青藏兵站部官兵运到拉萨的物资,已经能在世界屋脊上堆起一座新的山峰。

  新闻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写出好的新闻作品,作为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就是要通过“脚力”的勤快深入、“眼力”的广大精微、“脑力”的深思熟虑、“笔力”的表达呈现,永远在深入基层的路上,初心不改践行“四力”,捕捉那些最生动的场景、挖掘最感人的故事,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传播青海好声音,讲好青海新故事。

上一篇:玉树水利“订单班” 40名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
下一篇:【不忘初心】治多县主题教育“第一课”开讲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