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树结古扎曲河畔的德卓滩上,一株株树苗犹如一个个孩子,在微风中摇曳欢笑。
见到村民才让时,他正在树苗地浇水。才让家住在扎曲河对岸的新寨村,闲了到这里打工。才让说,自从德卓滩改造成玉树千亩林木良种繁育实验基地后,这里的景色一年一个样。
“德卓滩之前是一片沙石地,在玉树地震后的重建期,这里曾是玉树灾后重建临时指挥部,也是灾后群众集中安置点,后来逐步改造成玉树千亩林木良种繁育实验基地。”玉树藏族自治州林草局副调研员罗松尼玛说。
顺着罗松尼玛手指的方向望去,到处是长势喜人的树苗。在基地中央位置有几间房屋格外显眼,罗松尼玛说,那几间房屋是保留下来的玉树灾后重建指挥部。玉树灾后重建工作完成后,德卓滩肩负的使命也已结束。
当时,玉树州决定将德卓滩改造成产业园区,服务于新玉树发展的需要。后来,为了优先发展生态,玉树州将产业园区规划地调整为林业基地建设用地,决定在德卓滩建立玉树千亩林木良种繁育基地。
顺着一条小路往里走,一处空地上摆放的展板上详细记录了德卓滩近十年的变化。拆除板房、清理废墟、填土平地、补种树苗……德卓滩变样了。
罗松尼玛清晰记得,灾后重建指挥部和群众集中安置点拆除后,这里留下的是废旧板房、生活垃圾等。那段日子,他们起早贪黑,来回奔波,让德卓滩换了一身绿装。
“在玉树造林的难度和成本都是相当高的。”玉树州林草局局长昂江多杰说,海拔高,苗木缺氧成活率低,很多树木因不适应环境而夭折。建林木繁育实验基地就是为了把外面的树引进来,在基地培育三年至五年后,再移植到其他地方。
在玉树市区的一条主干街道上,街道两旁栽植的柳树与其他街道清一色的青杨形成明显反差。“这种柳树品种叫藏柳,是德卓滩千亩林木良种繁育实验基地培育的新品种,相比青杨,藏柳树龄高,抗寒、病虫害少,适宜在高海拔地区生长。”罗松尼玛说。
青杨在玉树地区树木中占有重要地位。据统计,以前玉树的营造林青杨占比最大。青杨在改善玉树生态的过程中,弊病也渐渐显露出来。“受高海拔气候的影响,玉树地区青杨的最大树龄只有八九十年,只有我省东部地区青杨树龄的三分之一左右。”罗松尼玛说,在玉树种活一棵树不易,而青杨树龄低,投入高,产出低,使它不能长久为玉树生态服务。
在玉树州林业人员和省农林科学院林科所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替代青杨的藏柳试种成功。“藏柳以前在玉树等地有零星分布,但它能否适宜大面积种植并没有科学论证。随着千亩林木良种繁育实验基地的建成,藏柳试种也获得成功。”罗松尼玛说。
在玉树千亩林木良种繁育实验基地,成片的藏柳树苗长势茂盛,最大的高约3米。罗松尼玛说,藏柳繁殖生长速度快,三四年时间就可以移植了。目前,基地的藏柳幼苗已有40万株了。
看着成片绿意葱茏的藏柳,罗松尼玛露出幸福的笑容,他的眼中,似乎已经呈现了五六年后藏柳遍布玉树角角落落的美景。
玉树高原千亩林木良种繁育实验基地的建成,创造出了玉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范例。该基地创造了我省海拔3700米建育苗基地的记录,促进了玉树林业产业调整形成规模发展,对玉树城镇造林绿化建设提供了优质适宜树种苗木需求,降低了苗木成本,提高了苗木成活率。
昂江多杰说,根据玉树州委州政府的安排部署,把玉树千亩林木良种繁育实验基地建成集培育苗木、生态科普教育、生态体验、休闲娱乐和野生动植物培育及标本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公园,为建设绿色玉树家园、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