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伤的雪豹。
养好伤后的雪豹被放归山林。巴丁提供
(记者 罗连军 林玟均 咸文静)消融后的雪水淌出无数条小溪,在杂多县汇聚成澜沧江,滚滚东去。江水穿过一座桥,拐出一个湾,流经海拔3800米的杂多县昂赛乡。
这里是雪豹的故乡,发现雪豹、救助雪豹的故事经常上演。
4月14日,记者来到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在副乡长、澜沧江源园区生态管护站副站长才旺多杰的引荐下,昂赛乡年都村年轻的生态管护员次丁和巴丁为我们讲述了两人救助雪豹的故事。
那是2016年1月6日。早晨10时,天寒地冻,雪花轻舞,次丁和巴丁与往常一样,开车去巡护。
“你看!那是什么?”坐在副驾驶四处打望的巴丁,发现路边山坡的柏树丛中有动物的身影。
“是雪豹。”俩人立刻停车,拿出带长焦的照相机,瞄准、对焦、拍摄……
“哎!这只雪豹有点不对劲?”
“就是,怎么不跑啊?”
数分钟后,多次拍到过雪豹的两人发现,眼前这只雪豹与往日见过的有些不一样。
“走,靠近点再看看!”
两人轻脚弓腰,壮着胆子向山坡上的树丛摸去。一米二米……在保持二三十米的距离时,雪豹早已嗅到了他们的气味,翘起尾巴,竖起耳朵想离开,但刚走两步就撞在树上。
“这只雪豹好像伤得很重。眼睛也看不见。”
观察了几分钟后,确定没危险,两人小心翼翼走到雪豹身后,隔着围栏轻轻摸了摸雪豹的脊背。
此时的雪豹发出低沉的吼声,呼吸急促,但整个身体依然未动,却摇着尾巴。
确定雪豹无法伤人,两人翻过网围栏。次丁随即脱下上衣盖住雪豹的头部,抱起了雪豹,巴丁托着雪豹的屁股和尾巴,迅速抱下山坡,放到轿车后座。
“当时看热闹的人很多,谁都想抱走这只雪豹。虽然有些害怕,但我俩决定把雪豹带回去,绝不能落在别人手里。”巴丁回忆说。两人立即开车前往乡政府,路上先给时任乡长布尼玛打了电话,简单说明了情况。
“这只雪豹受伤后,已经好长时间没吃东西了。”
路过家门时,次丁还回家拿了几斤新鲜的牛肉,用刀削成薄片,放到雪豹嘴边,可雪豹但连嘴都不张。
次丁小心地把肉塞进雪豹的嘴里,看着雪豹开始慢慢咀嚼起来,两人立刻兴奋起来:“这只雪豹还有救!”
到达乡政府时,布尼玛、乡卫生院的医生,还有生态管护员、乡政府职工俄荣,早已等候在院子里。
经过检查,认为雪豹的伤势是与同类或其它动物争斗所致,由于伤重无法自行进食,身体非常虚弱。两名医生立刻对雪豹伤口进行了包扎处理。
“俄荣去县城买两个牛腿,这只雪豹就放你们家养伤。”在布尼玛的安排下,俄荣开车赶往县城。等俄荣回来时,雪豹已经被次丁和巴丁放在他家养过藏獒的铁笼子里,还在一小片一小片地喂食牛肉。
此时,雪豹爬在笼子里,用尽气力吃了几片肉,就不动了。俄荣马上拿出家里的被子盖在雪豹身上。
半夜,他几次起床,看雪豹有没有事。摸着它的鼻子,感觉到呼吸均匀后,才踏实睡去。
“第二天,雪豹还是无法自己进食,我每天把肉削成小片塞进嘴里,每天喂三次。晚上还是不放心,索性把车开到铁笼旁,睡在车里随时观察。”俄荣说。
“等到第五天时,雪豹才恢复了点精神,开始爬着自己吃肉,吃完就睡。”在俄荣的精心养护下,第十天雪豹完全站立起来,还不停地吼叫,寻找出口。
这十天,俄荣把喂养雪豹当成了自己神圣的职责,每天除喂食外,还拿出酒精和棉球擦拭伤口。
“我们俩每天都会过去看看,看着雪豹一天天恢复,我们俩心里特有成就感。”
不仅是次丁和巴丁,还有村民、乡政府干部,一有时间就跑过来看雪豹恢复的情况。一时间,这只雪豹成了众人的牵挂。
雪豹一天天恢复健康,食量每天增加,喂完买的两条牛腿,俄荣还搭上了自家的一头牛,同时也与雪豹培养出了感情。
只要俄荣将肉放到簸箕里时,在笼子里来回走动的雪豹就会停下来;一旦陌生人进门,雪豹就会警惕地直视、低吼。
“既然完全恢复了,那就让它回到大自然吧!”时任乡党委书记扎西东周告诉俄荣。等到20天后,在乡政府和村民的见证下,俄荣将铁笼拉到了山口。
拍照留念后,大家举行了一个简单的放归仪式。将铁笼闸门栓上长绳,村委会副主任乐尕轻轻拉开笼门,雪豹一个健步冲出笼子,向山林跑去。
大家用望远镜跟踪,一直看到雪豹走进对面山顶的山洞后才一一离开。
“自从放归这只雪豹后,住在山脚下的曲尕家,两个月时间里被雪豹咬死了18头牛,为了保护其它牛,曲尕只能搬家。”巴丁说。
“雪豹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濒危的珍稀物种,更是我们人类的朋友,袭击牛羊也是为了生存。如果有一天,雪豹、棕熊、金钱豹、猞猁等野生动物受伤或没有食物,我们都会救助……”巴丁笑呵呵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