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路上前行
---2019年玉树州抗灾保畜纪实
有人说:“牦牛让荒原有了灵魂。”也有人说:“牦牛是雪域儿女的衣食父母,恩重如山。”千百年来,牦牛以其独有的憨厚、忠诚、悲悯、坚韧、勇悍、尽命的特性,在严酷的环境中顽强地生存,在艰苦的岁月中无私地奉献,传承的是精神,赐予的是大恩。
在这离天最近的地方——玉树,牦牛与每一户的生产、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一个代名词。尽管,玉树是牦牛之都,牦牛资源相对丰富,但由于无法摆脱“十年一大灾、五年一中灾、年年有小灾”的困境,数量和质量不再占据绝对优势,靠天游牧使畜牧业处于被动生产、计划发展的状态,遵循的是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雪灾的教训深刻,生的希望渺茫。去年自入冬以来,玉树境内频繁出现了降雪、降温天气,三江源头陷入白色恐怖之中,3.8万牧户、15.9万牧民和119万头只牲畜遭受了近十年来最大的雪灾袭击。曲麻莱县告急,清水河镇遇险,格赛村民被困、格杰宗科积雪,每个县市都进入备战状态,每个乡镇都处于紧张之中,所有重灾区形势变得异常严峻。三九天,严寒期,暴雪突然从天而降,气温一下子变得失常,零下30多度足以把空气凝固、把石头冻裂。温顺的牛羊却十分听话,和往常一样忠诚地卷缩在畜圈里一动不动,直到冻成冰雕也保持初心不变。瘦弱的草食动物无法理解老天爷的“不公平”,第一次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一种“野生劫难逃、喊天天不灵”的绝望。
雪静静地下,下的让很多牲畜失去知觉;灾悄悄地来,来的让很多牧户不知所措……。风雪里,只有牧人最好,百里转场,倾囊买草,为的就是保畜;灾难中,唯有党旗最红,千里运草,雪中送炭,想的就是百姓。紧要关头,各条战线上可敬可爱的“玉树人”又一次挺身而出,自信地和这场雪灾掰手比力。曾经的劫难,让玉树人变得更加勇敢、更加坚强,更加懂得感恩。2010年的那场地震让玉树成为全中国人民倾心洒爱的祥和之地,也让玉树人变得更有大爱,他们的爱是灵魂深处的一种倔强、勇敢和无私,是渗透到骨隨里的那份对所有生命的尊重和对大自然的敬畏。这种爱大的让人难以想象、无法理解、只有深深地折服。这群人一个个背着超大的草料捆,冒着致命的严寒,顶着凛冽的风雪,蹚过刺骨的冰河,徒步行进在雪原中,把一捆捆救命草送到牧户家、畜圈里;他们甚至为了拯救山上的野生动物,爬雪山,过雪地,留下一串闪光的足迹。雪越下越大、越积越厚,没有丝毫收敛的可能,仿佛要将一切化为乌有,毁于一旦。然而,经过多次雪灾历练、经受地震灾难洗礼的玉树各族干部群众绝不退缩,毫无惧心,把无边的雪海当做无声的命令,在飘扬的党旗下凝心,在闪亮的党徽中聚力,打响了一场和死神争畜、与天地斗力的持久战。
危难时刻,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多灾多难的玉树人民,胡春华副总理亲笔做出重要批示,国家减灾委、应急管理部及时启动了Ⅳ级救灾应急响应,委派庞成敏司长实地查看灾情,指导抗灾救灾工作,并根据需要下拨亿元资金给予保障。让玉树人民再次感受到了国的强大、家的温暖。面对重特大灾情,省州县乡各级党组织再一次高举旗帜、冲锋陷阵,在抗灾一线构筑起一座座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广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铲雪除冰,挖雪开路,运粮背草,积极投入到应急救援工作中,在救灾火线擎起一面面鲜红的党旗。
可爱的养路人像勤劳的蜜蜂那样,在狂风肆掠、严寒彻骨的深夜扫雪清路,大型铲雪机、除冰车昼夜不停地工作,一米一米地开出了一条条雪路!他们主动放弃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全然不顾个人在高寒缺氧环境中劳作的安危,连日作业、浴“雪”奋战;可敬的公仆们像孝顺的子女一般,在受灾地区、救援现场跑前跑后,忙忙碌碌,生怕照顾不周、关心不够;可亲的农牧人像牧民自己的亲人一样,在第一时间、最后时刻始终如一地守护和付出;所有这些,大家的目的就是尽快打通“生命线”,尽早把救灾粮、救命草运到灾区,尽可能不让老百姓受苦受罪,尽可能多救一头牛一只羊、一只野生动物,尽量把损失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