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车间里的小康梦
分类:甘南新闻 中国甘南网

   (记者  王力 通讯员 王鑫)春光正好。临潭县的各个“扶贫车间”里,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历史悠久的临潭,具有深厚的传统手工技艺的基础。立足于这一优势,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大力扶持,相继建起了铜器、金银器、洮绣加工等“扶贫车间”,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家门口就可以上班挣钱。

  在铜器加工车间里铸就美好未来

  远在清朝年间,临潭旧城铸造的铜锅、铜火盆、铜火炉、铜罐、铜脸盆、铜瓦、铜香炉等产品,远销甘、青、川、藏四省藏区。如今,铜器铸造作为临潭传统手工业,也带动着地方经济的发展,从业者遍布西北各地。

  贾双龙是临潭县城关镇教场村的致富带头人。2017年10月以前,在岷县从事铜器铸造业,年收入50万元以上。村“两委”班子经论证分析后认为,教场村可以依托铜器铸造、帐篷加工、土地流转,解决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于是找到贾双龙,和他商量村集体经济发展及村民就业的事。

  “老贾,你的手艺好,但老在外面发展只是你一个人赚钱;不如回来办个厂,带动大家一起脱贫致富。”村支书张昌奎的一席话,提醒了在外漂泊多年的贾双龙。2017年12月23日,双龙民族工艺铜器加工厂在教场村建成,吸纳了1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在厂里就业。

  “他们也许听不见,也许腿脚不灵便,也许视力不好,但在这里,他们都和正常人一样,能工作,能挣钱。”贾双龙说。13名员工里,有六名残疾人,月工资1700元到2500元不等。

  2018年6月,校场村99户贫困户将102万元产业发展入户资金入股双龙铜器加工厂,并于11月份完成5.16万元的半年分红。如今,双龙铜器加工厂扶贫车间已吸纳教场村18名贫困人员就业。企业规模逐渐扩大,产品市场前景良好。所铸铜锅、熏炉、茶壶等器具热销于四川、青海、西藏及州内各县市。

  在金银器加工车间里打造“金光大道”

  临潭县鑫德顺金银器加工公司所属的扶贫车间里,金属的碰撞声、匠人们的笑声相互交织。他们在车间里边干活边唠嗑,有说有笑,很是热闹。

  “看似简单,但每一样金银首饰都是纯手工打造的,学徒七八年才能出师。不过我喜欢这一行,学了两年,已经能打‘一格毛儿银钱’了。”丁吉玉说。如今已68岁的丁吉玉,曾是“的顺银楼”加工作坊的门房。经过两年多的学习,现已成为鑫德顺金银器加工公司所属扶贫车间里的高级技师。以前一年才挣3000元,现在日工资240元。

  姜文德从事金银器加工已有21年,在临潭、卓尼县城各有一个门店。依靠祖传的精湛手艺,凭借自己的刻苦钻研,“姜家银楼”在临卓两县几乎无人不知。打造的“一格毛银钱”,大受卓尼妇女青睐。

  2018年,在村、镇两级班子的鼓励下,姜文德建起了扶贫车间。吸纳的10名学徒中,有5名贫困人员。通过学习,从学徒逐渐成长为技师,收入不断增加。

  在洮绣加工车间里绣出幸福图画

  “丈夫打工赚来的钱就够我们一家三口生活了,我每个月挣的2000元要存起来。”26岁的丁亥夫赛看起来瘦小,但在临潭县洮绣传承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她却是带着十几名“阿娘”学习机绣的培训师。

  丈夫患慢性病,干不了重体力活,就在县城跑三轮车,收入不稳定。肯吃苦的丁亥夫赛也先后在饭馆、超市打工,因为工作忙,照顾不了孩子,就辞职专心学习刺绣。后被下河滩村村主任丁桂英介绍到临潭县洮绣传承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做培训师。这样既可以赚钱,也可以顾家,还能带动更多像她一样离不开家的妇女挣钱。

  “生产工序化整为零,送车间到村、送岗位到户、送技能到人,为贫困群众在家事、农事之余提供了又一就业增收的渠道。”丁桂英说。

  临潭县洮绣传承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8年8月,解决了下河滩村22名贫困家庭妇女的就业问题。确定了适合家庭妇女就业的运营模式:闲时在车间工作,忙时可将工作带回家,所有刺绣、手工编织产品由公司统一回收、销售。

  如今,绣娘越来越多,机绣、手绣、手工编织,在同一间房里作业,50来平米的小车间已经显得拥挤。公司谋划着扩大规模,也在寻找优秀的设计师,联系在外经商的临潭人,设法让产品走向更大的市场。

  借着“扶贫车间”的政策东风,临潭独有的传统手工业迎来更多发展机会,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在“扶贫车间”里受益,逐步脱贫,走上了小康之路。

上一篇:甘肃省16个试点县(市、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部挂牌
下一篇:甘南州检察院召开第一季度工作研判会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