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雪山乡有这么一条路,被牧民群众称为民族团结致富路。这条通往外界的路,在当时是雪山人民的生命线,更是开启雪山建设发展的“金钥匙”。
当最后一铲土垫平了道路,一条路的故事、一群人的故事,一幅幅温暖生动的民族团结故事,传遍了雪山草原、乡镇村庄。
在雪山乡的民族团结教育基地,一尊身上披满哈达的人物铜雕塑屹立眼前。“这是谁?”“他是汉族书记陶振华,和我们藏族兄弟是一家人。”雪山乡乡长旦正才让说,这尊半身塑像是雪山乡群众自愿捐款为已经离世的陶振华修建的。
64岁的牧民才桑来到民族团结教育基地,为已经过世的老书记陶振华塑像献上了洁白的哈达。“没有他,就没有雪山乡的今天,没有这条路,就没有雪山乡的发展。”抚摸着自己曾经使用过的修路工具,看着墙上的纪念画,才桑深有感触。
镜头转向上世纪70年代。阿尼玛卿雪山脚下的雪山乡距离玛沁县城86公里,却有54公里是不通车的路段,只有一条羊肠小道供人们出行,骑马往返就要走七八天。
才桑说,这条羊肠小道用“天路”来形容毫不夸张。道路或崎岖在峡谷中,或盘旋在山腰,或蜿蜒在悬崖之上,人们行走在上面,只能四肢并用攀扶爬行,马匹牛羊也在人们的催赶之下才能通过,特别是在冬天,河道结冰,山坡沟壑流水形成冰瀑,行走在上面,稍不留心就会跌入谷底,危险至极。
“这一切的改变多亏了陶书记啊!”才桑说。一个来自山西的抗美援朝老兵——陶振华,用坚如磐石的信念,带领一群刚毅的藏族牧民铸起雪域高原的团结故事。
1973年,时任雪山乡党委书记的陶振华第一次走这条“天路”,就见识了它的狰狞。这条阻挡雪山人民福祉的路,陶振华看在眼里,急在心中。
“陶书记没有先烧起“修路”这把火,他知道急于求成是不行的,一年多的时间里,为了统一认识,陶书记多次和公社干部沟通,走遍了雪山乡,做通了牧民群众的思想。”旦正才让说。
1975年5月1日,“东雪公路”在玛沁县东倾沟乡三岔路口正式开工。这天,牧民放下皮鞭,扛起铁锹,干起了从未干过的事业,这天,他们在别人的怀疑中踏上前途未卜的路,去实现既定的目标。
当时仅20岁的才桑加入了修路“大军”,用他的话来说,修这条路可以用拔树撼山来形容。就这样,雪山人在湍急河水中改河架桥,在陡峭崖壁上凿山开路,在冰瀑冰坎上拉运圆木,五十多公里的公路,整整四年,山间的公路不断向终点推进……
1978年10月1日,东雪公路胜利竣工,果洛历史上的第一条民办公路正式通车。从那时起,对雪山乡牧民群众而言,山不再高,外界也不再遥远。
在当时的条件下,发动本乡群众,组织四十多人的修路队,没有一件象样的机械设备、硬是靠一双手,一锤一锤、一镐一镐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正是这条路为雪山乡的牧民群众带去了希望。
“作为一名汉族干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雪山的藏族牧民视为亲人,是民族团结进步的楷模。”阳柯河村主任多杰才让说,这是现实的写照,百姓的心声。
在民族团结教育基地里,回顾雪山筑路史,一件件实物、一段段故事、一幕幕场景,无不感人肺腑,也折射出玛沁县民族团结创建工作日益深入人心。
今天的雪山乡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经济向好,花久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水电网、寄宿学校、乡卫生院、垃圾处理站等基础设施逐年完善,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已成为玛沁县思想道德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学习的平台。
“我们要和睦团结,只有搞好民族团结,干事业才能形成合力,才能不辜负陶书记的希望,好日子才会到来……”牧民才更说。